“初升高要考上重点中学”“高考报志愿要选热门专业”“30岁前必须结婚”“35岁前一定要生子”……在社交媒体上,经常能看到过好生活要参考的种种“标准答案”。不少人感叹,人生就像一场考试,每个阶段似乎都有一个既定的“标准答案”在等着我们,偏离这个“框框”就会显得格格不入。
但人生真的有“标准答案”吗?
一
“标准答案”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。在我国,农业社会时,人们世代遵循着耕种收获的规律,形成了最早关于“标准答案”的认知。到了科举时代,“学而优则仕”成为读书人的“标准”出路,“学习圣贤之道”被视为立身处世的准则。世界进入工业革命后,标准化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效率。在教育领域,19世纪普鲁士的教育改革具有标准化的特征,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基本技能的产业工人。这种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,让更多人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。
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,“标准化”思维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,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的人生选择。
比如,“标准化”的人生轨迹。有网友感叹,自己的人生仿佛被设计成了一条流水线:求学读书、毕业入职、恋爱结婚、购房安家、生儿育女……每个节点似乎都有时间表。这种对“标准答案”的追求,也催生了一条庞大的“标准化”产业链。高考报名、考研培训、公考辅导、职业规划课程等应运而生,“择偶标准”“人生清单”等各类模板在网络上广受追捧。在这条“标准轨道”上,几乎每个选择都被简化为可复制的“标准方案”。
比如,“标准化”的成功模式。当下,成功仿佛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,只要按照固定步骤就能解出正确答案。考上名校成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孜孜以求的目标;“考公”的热度不减,许多人对“上岸”的渴望愈发强烈;在不少人看来,“大厂”“央企”“体制内”成了好工作的代名词。这种标准化的成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,也让一些人逐渐忽略:不一定每条路都要完美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成功定义。
再如,“标准化”的生活方式。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,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打上了“标准化”的烙印。什么牌子的包最能彰显奢华,哪种装修风格最符合身份,去哪些网红景点打卡最能证明生活品质,发什么样的朋友圈才能符合“人设”……这些都成为了衡量生活是否“达标”的尺度。当片面追求这些外在的“标准”成为群体无意识,生活本身便异化为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包装”。
二
当这种追求“标准”的现象持续蔓延时,不禁要问,我们为何如此执着于寻找和遵循这些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?
或是出于“集体认同”。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群体的认同感。当身边大多人对“成功”和“幸福”有了某种共识,个体偏离这种共识往往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。在这种集体认同的氛围中,“标准答案”被异化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契约,定义着什么是“对的”、什么是“好的”。有的人害怕因为与众不同的选择而被贴上“另类”的标签,害怕因为偏离群体的观念而失去认同乃至支持。
或是出于“期待折射”。最亲的人往往对我们有最深的期待,比如父母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,会将对“安稳人生”的理解投射到子女身上。他们希望子女循着自己认可的路径前进,在“稳定”的行业就业,过上“体面”的生活。这种希望,往往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出现,框定了选择的范围。而长辈们的建议和忠告,又会在亲情的作用下被赋予更强的约束力,逼迫人们努力权衡个人追求与家庭期待之间的关系。
或是出于“安全焦虑”。长期以来,我们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标准答案。从小学到高中,考试中的每道题基本都有固定的“标准答案”,偏离“标准答案”就意味着失分。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习惯性地寻找人生道路上的“标准答案”,仿佛这样就能为人生提供一份保障,至少不会“走错路”。
三
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。面对“标准答案”的预期设定,如何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?笔者有三点看法。
真正的精彩不在标准答案里,而在每个独特的解题过程中。泰戈尔曾说,天地万物都在追求自身的独一无二的完美。面对人生的广阔天地,需要多一点“闯入旷野”的勇气,敢于走出“标准答案”的舒适区。当我们能够不被暂时的安逸所困,敢于接受新的挑战、尝试新的可能,人生的旷野才会向我们敞开。而这个过程中,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能力尤为重要。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,才能明白偏离“标准轨道”并不意味着失败,反而也许是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开始。
与其复制别人的通关秘籍,不如编写自己的人生算法。与其纠结于“选择哪条路”“选对选错”,不如先练就“选择道路”的本领,备好“重选的资本”,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各种变化。这就需要像投资一样经营自己,既要在某个领域建立“护城河”,又要保持开放心态,随时捕捉新的机会。当我们具备了过硬的专业能力、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持续学习的态度,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从容切换赛道,在不同的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社会“园林”的草木竞秀,离不开多元包容的阳光雨露。当一个社会能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种独特的生命形态,年轻人才能卸下对“非主流选择”的焦虑。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,让学习不是单一的分数竞赛,让“多走了一些弯路”不被视作“虚度光阴”,让跨界转型被理解为“勇气可嘉”。毕竟,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社会,应该是一片万千气象共生共长的沃土。实际上,自2019年以来,人社部先后发布了多批新职业目录,口腔卫生技师、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多个新职业、新工种在列,赋予广大青年更多样的成长机遇。
钱江潮涌,却从不执着于一种奔涌的姿态——或惊涛裂岸,或静水流深,主流固然壮观,支流也能精彩。正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跳出“标准答案”,他们以多元的身份实践和丰富的人生探索,展现出打破“标准答案”禁锢的可能性。
讲到底,对于人生这道题,最好的答案恰恰是“不存在标准答案”。因为,它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,而是一道开放式的论述题。最动人的风景,往往不在标准化的统一模式,而在自由探索的万水千山。
版权和免责申明
凡注有"浙江在线"或电头为"浙江在线"的稿件,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浙江在线",并保留"浙江在线"的电头。